2016.07.07 丨 壹佰案例
产品设计马拉松||msup微课干货
2016.07.07 丨 壹佰案例
后显慧
三节课 创始人 前百度搜索业务 架构师
百度学院/技术学院金牌讲师,百度产品架构师,世纪佳缘产品总监,阿里巴巴高级产品经理十年产品经验,著有《产品的视角》。
本期微课堂,后显慧老师跟大家聊聊产品设计马拉松。
1.一起来设计一款产品
一般情况下,我们设计一款产品,首先要确定产品方向,一般会从讨论和头脑风暴开始,头脑风暴会帮我们理清需求 ,用户,价值,市场竞争对手等。进行头脑风暴和讨论的时候会有一些误区,这些误区是可以避免的。
一般情况下有四方面的问题:
讨论效率比较低,都不过脑子,基本上是信马由缰式的讨论,没有聚焦在一个话题点上,这个是非常损耗时间的。产品团队,研发团队都不可以这样讨论问题。
话语权的问题,团队里如果有一个人的话语权高过所有的其他成员的话,那么这个讨论也很难进行下去。比如老板或者leader话语权很大,我们就很难有开放性的思考,所以第一,我们要过脑子,第二,把老板踢出去。
鸡同鸭讲,你讲的问题跟他讲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问题,虽然你们讨论的很激烈。
纠结细节,没有结论,细节上讨论的非常多,结论很少。这个也不是很好。
那么我们针对性的做了4个建议跟解决方案,第一,大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,把话题跟议题都列出来;第二,想办法剥夺老板的话语权,尽量让老板作为平等的交流对象出现;第三,把聪明人拉到傻逼的水平,然后战胜他,不要让聪明人一直在发挥,带着大家跑,把他拉下来,在一个平等的水平上去交流。这不是绝对的,是一个方法战术问题;第四,关注用户需求跟场景,而不是做容易做的事,容易做的事情通常意义、价值不大。关注场景,如果两个人讲的太细,没有结论的时候,把它还原到场景里去解决就好了。
本质上来说,产品设计有三个核心原则:用户,场景,需求,是谁在什么地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。这是非常简单的三个维度,但是这三个维度用好,其实很难。首先关注给用户带来的价值,而非实现的难易程度;关注给用户带来的便利,而不是商业模式是什么样子的;关注你为用户做什么,而不是有多少竞争对手;关注用户的逻辑,而不是运营手段,运营不是目的,运营是为了让用户更爽。
其实很多人,有时候只关注用户,有时候只关注场景,有时候只关注需求,我们的要求是把三个合在一起。
有时候我们经常说用户在不同场景下,他的反馈是不一样的。比如社交类需求,同一个用户可能是贴吧用户,也可能是豆瓣用户,也可能是知乎用户。
你知道这三个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因为它满足了同一个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。在贴吧里面,他想去分享和寻找信息,找到自己的偶像;在知乎里面,他想被认可跟尊重;在豆瓣里面想实现自我内化的需求,自己感性的需要。
他的需求跟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,同样的用户带来了三个产品。所以不能只看用户,用户、场景跟需求要结合起来看,逻辑关系要比较清楚。
我举个例子,在我们工作坊现场,我们会带大家去考虑一些问题。比如一个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问题,他的旧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样子的,问题和旧的解决方案其实是他的需求。比如,在北京想找合租房的小白领,在58同城上找不到靠谱的房子,怕被坑,现在只能通过朋友推荐或者中介解决。这个就是典型的用户的故事。
我觉得用户故事很重要的,用户故事必须要在最开始就讲清楚的,因为你只有把用户故事讲清楚了,什么样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遇到什么问题,他的解决方案是什么,这个要想清楚,这个才是真正的最早的产品需求来源。而不是老板有什么需要,或者竞争对手做了什么,那都是次要的。具有核心价值的产品都来自于用户真实的需求,我们特别怕制造、臆想出来的需求,制造、臆想出来的需求,到后面会越来越有问题的。
二.发现海量的可能性
海量的可能性,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用户,有很多的需求和很多的解决方案。穷尽一切可能做加法,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方法去做了,比如做Design Hackathon这样一个模式,聚焦一个话题上面穷尽一切可能性,去想象一切解决方案,先做加法后做减法,先把所有可能性想到再做减法。
我们现场活动里面会做五个阶段的讨论,第一阶段是聚焦,明确用户,场景和问题,这个不能变,用户、场景和需求,是界定好了的。然后用HMW的方法去分解问题,然后用组合式的头脑风暴做发散性的思考,写出你所有的解决方案和想法,然后分类,排序,做减法,拿掉不需要的假的,进行归类,最后选出几个比较重要的,然后进行MVP的产品设计,流程和原型的产品设计,这是我们的一套思维过程,能够把早期的用户需求到最后的MVP都能做出来。
明确用户的问题和产品的价值,比如用户的问题是顾客到了餐厅不知道吃什么,餐厅的价值是提升餐厅的用户满意度,这是目的。用户逛完商场,找不到自己停的车了,改进商场的用户体验这是我们产品的价值。比如三节课在线课堂报名后,30%的用户忘记回来看视频,那么得提升用户活跃度和课程完成率。90后的年轻人找不到餐厅,那是为什么呢。所有的用户的问题要归纳到产品的价值和我们的目标去解决,而不是意淫或者YY。
上图就是我们分组去讨论去做加法,去做头脑风暴,把你所有能想到的方案,建议都写出来,贴好,轮流的转换,把你的给别人,把别人的给你看。这样就能够形成第一轮的头脑风暴,不要讨论,只看。快速写下自己的方案,不要想实现方案,实现是后面的事。不要限制想法,不要关注老板怎么想,不要关注我们资源有多少,不要太抽象,比如用云计算,大数据去计算,做一个企业级的产品这样的概念,是没有意义的,要具体,要具象,要真的能解决问题,不然是没有意义的。
然后我们把所有的方案贴起来,进行讨论,做分类,做减法。做减法的步骤:第一是合并同类项,第二是分组,第三是最优先级的先做。这种方法我们会发现很多需求和解决方案是不需要的,很多需求是假的,很多问题是不真实存在的。最后剩下真实存在的需求和问题是我们需要做的,就列出来了。
三.流程与原型设计
第三个阶段到了产品的设计,流程和原型的设计里面了。流程和原型的设计里面有张图,叫目的,用户,方法,功能与使用流程。前面三个是写的我们的目的是什么,用户是谁,我们的方法是什么样的,后面功能与使用流程基本还原了用户的使用流程,用户是怎样使用的,统计车位,生成二维码,扫码,停车,截屏,设备编号,编号路线形成。这是现有的场景里面就能归纳出来的方法跟业务流程,然后把它翻译成线上的业务流程,最开始的来源是来源于线下。
我们会把这些业务流程和who,how,what这样一些问题进行梳理,聚焦一下,分角色进行功能的排序。这是我们跟京东合作的一个马拉松,他们会把商家,房主,买家,进行一个细分,把每个角色下面的功能点进行排列,这样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比较清楚了,哪些客户,哪些角色,需要哪些功能点,有哪些需求。
然后我们进行原型设计,流程和页面设计。流程的话,把业务翻译成线上的流程,页面的话我们抽象出来几个具体的页面,二维码样式,页面,解码页,页面。这个页面不是说我们能做多少,而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是多少,早期我们就要列出来。
比较简单的一步是做原型的绘制,我们提供了一套模板,大家可以往里填内容,刚开始画的可能不是很好,但是有改善的空间的,现场我们会给大家一些点播,哪些地方需要突出,哪些不需要突出,很简单。
四.产品生命周期与策略
上述都做完了之后,我们就进入到产品生命周期与策略里面去了,就是进入到运营里面了。我来简单说下运营的几个阶段。
我们一般把产品的周期分为引入期,成长期,成熟期,衰退期,我们称之为H曲线,是产品的标准周期曲线。当然也有一些变异的情况,比如开心网,足迹,这样的产品,它表现出双V的模型,正反V的模型,上去特别快,下来也特别快,但大部分产品是H曲线的。
不同的阶段的话,产品设计其实也跟阶段相关。比如在引入期的时候,产品刚刚起步,还不完善,少量竞品出现;成长期产品关键功能固定,产品形态相对固定,大量竞品出现;成熟期的时候环境很恶劣,已经进入红海了;衰退期的时候活跃度在下降,用户已经不多了。
五.总结
我们产品迭代指标,策略是不一样的。在引入期的时候,我们要脚步快跑,去验证产品的功能,去做迭代,关注用户活跃度指标;成长期的时候我们要做短平快的迭代,慎重新功能的上线,不要干扰用户,让用户积极发展;成熟期的时候是商业化变现,对用户的粘度进行提升,关注客单价这样一些指标。这个阶段能做的事情不多,主要是修修补补,内部创新跟创业。
产品的核心,是在合适的时机做正确的事,匹配相应的资源或者相应的回报,一定要认识到你的产品在什么阶段,不要在早期做中期的事,不要在中期做早期的事情,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。
很多团队拿到产品像一个命题作文一样去做,产品不是命题作文,产品来源于生活,来源于用户。不要闭门造车,不要把自己关起来,设想出来一个需求,真是的需求来源于用户,来源于场景,来源于线下生活。
做产品一定要争取一切资源,团结一切人,解决用户目标。做产品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能力,也不是去改变世界这么空洞,而是在我有限的资源里面解决一切问题。
海量的方案,发现更多可能是通过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这种方式来做。大家都知道这种方法,但是每个人操作起来都不一样。比如无组织讨论,需要很强的场控能力,而且需要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来管理这个讨论,而不是漫无边际,一定要有放有缩,一轮一轮的做,消灭中心,消灭话语领导者,消灭鸡同鸭讲的方法。
要会讲故事,要会从用户的角度讲故事,这个很重要。如果用户的场景不明确,故事不连贯,产品做出来一定是有硬伤的。如果一开始的产品故事不扎实,后面的硬伤会越来越大,你说服不了自己也说服不了用户,最终说服不了市场。所以用户、场景、问题、旧方案一定是特别清楚的, 在任何产品里面这个底子非常重要,而且你会发现当你讨论这个线索的问题的时候,会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跟竞争对手会出现。所以说不可能出现我做了半天没有竞争对手,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。
做大还是做小,很多人想做产品的时候要做大产品,改变世界还是改变一点点?改变一点点就行了。产品的功能1+功能2,到功能N的迭代,是从功能1开始,从最简单的功能开始,不断去迭代的,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想很多做很多。
大部分想法和思维方式在我这本书里面都有展示,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,也可以去关注“三节课”的公众号。
Q&A
Q:请问企业应用是否同样适用上文说的产品生命曲线呢?
A:关于企业级产品生命周期曲线也是一样的,我们在三节课我们也有to B的产品设计和运营课。我们叫企业级产品的规划和运营,这个课程里面,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发现,大部分企业级产品也完全遵守了这个规律,但是企业级产品的曲线更加的直,它没有那么长铺垫,起来比较快,增长也比较快,它的顶点很快就出现了;第二个就是企业级产品是偏理性的,讲究的是效率和成本,效率高,成本低;第三,它的运营手段完全不一样,有机会的话咱们可以细细去分享,我有一门课程叫企业级产品的运营和规划。
Q: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驱动方式,那老师觉得多数企业应用的驱动点在哪里?
A:企业级产品的四个驱动方式,我们把它叫:技术,产品,服务,市场营销这四个领域。有好的技术,好的产品,好的服务,好的市场,包括渠道、销售、BD。我们会把市场和渠道单独拿出来讲,这四个核心因素是企业的最核心的因素,有的企业产品比较重,有的企业销售和市场比较重,看你的企业产品属性是什么样子的。一般来说,互联网企业的产品比较强,传统企业的销售比较强。所以企业有可能是产品驱动的,有可能是市场和销售驱动的,也可能是技术驱动的。
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