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程简介
数字经济时代,企业该如何应对数字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,开展数字化转型,打造数字原生组织?显然,企业有必要在数字原生战略指导下,定义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匹配的IT科技生态与架构设计方法,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,作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IT建设的指导方法。
本课程介绍的方法体系已在不同行业的企业内部推行和实践,并取得了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成果。该方法体系主要糅合了企业架构、中台战略、领域驱动架构、微服务架构和云原生架构等架构方法和模式,同时,又引入了讲师对数字化转型架构方法的认识与实践,综合打造的一套数字化企业架构体系。
目标收益
培训对象
课程大纲
第一部分 架构能力框架与评估模型 |
引入TOGAF的架构能力框架,对架构师的职责、功能内容、工作模式进行定义,从而指导企业如何通过架构开发方法的引入来对架构能力进行建设,帮助企业梳理与架构能力有关的技术雷达,并尝试引入能力评估模型,帮助企业架构师提升能力。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: 架构能力梳理:以TOGAF的架构能力框架,共同探讨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架构能力 架构技术雷达:结合数字原生架构的技术生态,梳理符合企业架构师队伍建设需要的技术雷达 架构能力评估:尝试对架构师的架构能力开展评估,其目的是帮助架构师的成长而非绩效考核 收益: 理解架构能力框架,明确架构师能力提升目标 通过工作坊演练,梳理出自己的能力雷达图 |
第二部分 数字原生战略 |
科技的发展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,数字化浪潮冲击各行各业,改变和影响着有志于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先进企业,企业的科技能力已成为决定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。企业需要在数字战略的引领下转变思维,聚焦业务价值创造,提升科技地位,借助数字技术的进步与革新,打破传统商业模式边界,重塑商业形态,进化成为数字原生组织(DNE: Digital-Native Enterprise)。 数字原生组织通过数字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科技能力,助力企业在数字时代保持领先优势,是企业实现数字现代化的必然过程。所谓“数字现代化”,包括业务现代化、应用现代化、架构现代化三个要素,业务现代化是目标,应用现代化是核心,架构现代化是基础,它们从不同形态全方位帮助企业实现数字现代化。 本部分内容重点讲解在数字经济时代,企业该如何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然后从业务、应用和架构三个层面提出企业的数字现代化变革过程,内容主要涵盖: 业务现代化:数字变革下的商业形态与业务双态模式 应用现代化:数字原生模式下的现代化应用规划与架构 架构现代化:数字经济形态下先进技术构成的数字原生架构 收益: 理解什么是数字化,什么是数字原生 掌握数字现代化的内容,明确各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案例介绍数字化建设成功的经验 |
第三部分 数字化企业架构体系 |
数字化的企业在文化构建、开发模式、架构技术、数据管理、运维模式、应用治理等方面与传统模式存在显著差异。为满足产业数字化需求,打造数字原生组织,需要对传统的企业架构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,通过定义标准的架构视图、要素模型与固化的参考过程,可以有效控制数字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业务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,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展应用现代化,系统化提升企业数字科技能力。 整个企业架构体系定义了应用现代化框架,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数字原生战略的指导方向,又高度凝练了架构设计与过程管理的思想体系,通过服务、能力和原生之间的转换,组成不同视图的现代化目标。 本部分内容将回顾和总结企业架构方法,然后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,重点介绍数字化企业架构体系,内容主要包括: 总结企业架构方法体系:主要介绍Zachman框架与TOGAF企业架构方法 企业中台战略规划体系:分享中台的定义和方法体系 数字化企业架构体系:对比企业架构与中台战略,给出核心的数字化企业架构方法体系 数字化企业架构过程:从战略到执行,描绘企业架构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的过程定义 收益: 高屋建瓴地整体理解企业架构体系 概括介绍整个企业架构体系的内容与过程 |
第四部分 全局分析的服务化过程 |
在数字原生战略指导下开展对业务的全局分析,目标是探索业务问题空间,站在用户角度分析业务需求,将所有业务功能特性提炼为一个个具有价值的经济活动,组成业务服务,即“业务服务化”的过程。 全局分析阶段会梳理目标系统的价值需求和业务需求,利用5W模型梳理目标系统的利益相关人、系统愿景和范围,获得价值需求,并在价值需求的指导下,梳理参与者、目标系统与伴生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,获得业务流程,再结合业务流程的三要素“角色、场景与时间”切分业务场景与业务服务,并借鉴了用例和用户故事,重点讲解业务服务的特征、业务服务规约的编写。 全局分析的服务化过程需要用到方法与实践包括: 商业模式画布:利用商业模式画布对企业的产品和应用需求做价值分析 业务流程泳道图:绘制核心业务流程和主业务流程 业务服务分析:根据业务服务的定义识别业务服务,并针对核心业务服务给出业务服务规约 业务域划分:引入领域驱动设计子领域的概念对整个企业的目标范围划分业务域 业务建模:针对核心业务域的核心业务服务开展业务建模,识别出主要的业务对象,并定义统一语言 业务架构视图:明确以业务域和业务模型为主要组成元素的业务蓝图,构成业务架构视图 收益: 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探索问题空间 通过工作坊演练理解什么是业务服务 开展业务建模,获得业务架构蓝图 |
第五部分 架构映射的能力化过程 |
本过程是从问题空间迈向解空间的关键环节,它利用了软件设计中的抽象思想,结合业务场景对开放能力的要求,将业务服务抽象为业务能力。能力作为一个自治单元,组成了应用架构最基本的架构元素。 能力化的好处在于它一方面遵循了软件设计原则,体现了“以应用为中心“的应用现代化设计理念,另一方面又因为它的抽象性,使得它的物理粒度并未确定,从而可以延迟技术决策,保证了技术架构的开放性,使其能够灵活地应对敏态业务的变化需求。 全局分析的服务化过程融入了领域驱动设计和微服务方法,并在企业架构的指导下形成了有序而规范的能力映射过程,需要用到方法与实践包括: 系统上下文:引入系统上下文的方法明确敏态IT的解空间边界 限界上下文:引入领域驱动设计的限界上下文要素将业务服务映射为业务能力 能力自治原则:映射为业务能力需要遵循的自治原则 开放驱动设计:以业务服务为设计目标,对外,利用API调用时序驱动出开放能力的服务契约与协作关系,定义开放能力和能力中心,对内,则以业务模型为基础开展设计建模,并引入领域驱动设计的聚合模式,获得开放能力内部的领域模型 应用架构视图:以开放能力为应用架构的基本单元,以能力中心为内聚的应用组件,形成完整的应用架构视图 收益: 掌握领域驱动设计的战略架构方法和战术建模方法 掌握微服务的设计原则 通过案列分析理解开放驱动设计方法与过程 对能力内部开展领域设计建模和实现建模 |
第六部分 数字原生架构 |
开放能力需要运行在云原生之上,并采用数字原生架构模式,完成从开放能力向数字原生技术元素映射的过程。数字原生架构由云基础设施、云原生驱动、云原生平台三个层次共同组成,融入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边缘计算、低/零代码和RPA等先进技术。 本部分内容会根据企业架构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,选择介绍以下内容: 云原生架构:介绍云原生的定义和云原生技术生态,讲解云原生架构的核心产品 微服务与服务网格:深入分析微服务架构模式和服务网格模式,包括与该架构模式有关的关注点,如服务治理、可观测性、分布式事务等内容 单元化架构:数字经济时代将打破企业IT系统的组织边界,在未来形成全面数字化与全面互联化,要满足安全、性能、并发等质量属性的要求,需要建立单元化架构 收益: 理解什么是云原生 理解什么是新形态的数字原生架构 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 |
第一部分 架构能力框架与评估模型 引入TOGAF的架构能力框架,对架构师的职责、功能内容、工作模式进行定义,从而指导企业如何通过架构开发方法的引入来对架构能力进行建设,帮助企业梳理与架构能力有关的技术雷达,并尝试引入能力评估模型,帮助企业架构师提升能力。 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: 架构能力梳理:以TOGAF的架构能力框架,共同探讨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所需要的架构能力 架构技术雷达:结合数字原生架构的技术生态,梳理符合企业架构师队伍建设需要的技术雷达 架构能力评估:尝试对架构师的架构能力开展评估,其目的是帮助架构师的成长而非绩效考核 收益: 理解架构能力框架,明确架构师能力提升目标 通过工作坊演练,梳理出自己的能力雷达图 |
第二部分 数字原生战略 科技的发展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,数字化浪潮冲击各行各业,改变和影响着有志于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先进企业,企业的科技能力已成为决定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。企业需要在数字战略的引领下转变思维,聚焦业务价值创造,提升科技地位,借助数字技术的进步与革新,打破传统商业模式边界,重塑商业形态,进化成为数字原生组织(DNE: Digital-Native Enterprise)。 数字原生组织通过数字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科技能力,助力企业在数字时代保持领先优势,是企业实现数字现代化的必然过程。所谓“数字现代化”,包括业务现代化、应用现代化、架构现代化三个要素,业务现代化是目标,应用现代化是核心,架构现代化是基础,它们从不同形态全方位帮助企业实现数字现代化。 本部分内容重点讲解在数字经济时代,企业该如何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然后从业务、应用和架构三个层面提出企业的数字现代化变革过程,内容主要涵盖: 业务现代化:数字变革下的商业形态与业务双态模式 应用现代化:数字原生模式下的现代化应用规划与架构 架构现代化:数字经济形态下先进技术构成的数字原生架构 收益: 理解什么是数字化,什么是数字原生 掌握数字现代化的内容,明确各个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案例介绍数字化建设成功的经验 |
第三部分 数字化企业架构体系 数字化的企业在文化构建、开发模式、架构技术、数据管理、运维模式、应用治理等方面与传统模式存在显著差异。为满足产业数字化需求,打造数字原生组织,需要对传统的企业架构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,通过定义标准的架构视图、要素模型与固化的参考过程,可以有效控制数字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业务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,针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开展应用现代化,系统化提升企业数字科技能力。 整个企业架构体系定义了应用现代化框架,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数字原生战略的指导方向,又高度凝练了架构设计与过程管理的思想体系,通过服务、能力和原生之间的转换,组成不同视图的现代化目标。 本部分内容将回顾和总结企业架构方法,然后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,重点介绍数字化企业架构体系,内容主要包括: 总结企业架构方法体系:主要介绍Zachman框架与TOGAF企业架构方法 企业中台战略规划体系:分享中台的定义和方法体系 数字化企业架构体系:对比企业架构与中台战略,给出核心的数字化企业架构方法体系 数字化企业架构过程:从战略到执行,描绘企业架构从战略规划到落地实施的过程定义 收益: 高屋建瓴地整体理解企业架构体系 概括介绍整个企业架构体系的内容与过程 |
第四部分 全局分析的服务化过程 在数字原生战略指导下开展对业务的全局分析,目标是探索业务问题空间,站在用户角度分析业务需求,将所有业务功能特性提炼为一个个具有价值的经济活动,组成业务服务,即“业务服务化”的过程。 全局分析阶段会梳理目标系统的价值需求和业务需求,利用5W模型梳理目标系统的利益相关人、系统愿景和范围,获得价值需求,并在价值需求的指导下,梳理参与者、目标系统与伴生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,获得业务流程,再结合业务流程的三要素“角色、场景与时间”切分业务场景与业务服务,并借鉴了用例和用户故事,重点讲解业务服务的特征、业务服务规约的编写。 全局分析的服务化过程需要用到方法与实践包括: 商业模式画布:利用商业模式画布对企业的产品和应用需求做价值分析 业务流程泳道图:绘制核心业务流程和主业务流程 业务服务分析:根据业务服务的定义识别业务服务,并针对核心业务服务给出业务服务规约 业务域划分:引入领域驱动设计子领域的概念对整个企业的目标范围划分业务域 业务建模:针对核心业务域的核心业务服务开展业务建模,识别出主要的业务对象,并定义统一语言 业务架构视图:明确以业务域和业务模型为主要组成元素的业务蓝图,构成业务架构视图 收益: 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探索问题空间 通过工作坊演练理解什么是业务服务 开展业务建模,获得业务架构蓝图 |
第五部分 架构映射的能力化过程 本过程是从问题空间迈向解空间的关键环节,它利用了软件设计中的抽象思想,结合业务场景对开放能力的要求,将业务服务抽象为业务能力。能力作为一个自治单元,组成了应用架构最基本的架构元素。 能力化的好处在于它一方面遵循了软件设计原则,体现了“以应用为中心“的应用现代化设计理念,另一方面又因为它的抽象性,使得它的物理粒度并未确定,从而可以延迟技术决策,保证了技术架构的开放性,使其能够灵活地应对敏态业务的变化需求。 全局分析的服务化过程融入了领域驱动设计和微服务方法,并在企业架构的指导下形成了有序而规范的能力映射过程,需要用到方法与实践包括: 系统上下文:引入系统上下文的方法明确敏态IT的解空间边界 限界上下文:引入领域驱动设计的限界上下文要素将业务服务映射为业务能力 能力自治原则:映射为业务能力需要遵循的自治原则 开放驱动设计:以业务服务为设计目标,对外,利用API调用时序驱动出开放能力的服务契约与协作关系,定义开放能力和能力中心,对内,则以业务模型为基础开展设计建模,并引入领域驱动设计的聚合模式,获得开放能力内部的领域模型 应用架构视图:以开放能力为应用架构的基本单元,以能力中心为内聚的应用组件,形成完整的应用架构视图 收益: 掌握领域驱动设计的战略架构方法和战术建模方法 掌握微服务的设计原则 通过案列分析理解开放驱动设计方法与过程 对能力内部开展领域设计建模和实现建模 |
第六部分 数字原生架构 开放能力需要运行在云原生之上,并采用数字原生架构模式,完成从开放能力向数字原生技术元素映射的过程。数字原生架构由云基础设施、云原生驱动、云原生平台三个层次共同组成,融入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边缘计算、低/零代码和RPA等先进技术。 本部分内容会根据企业架构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,选择介绍以下内容: 云原生架构:介绍云原生的定义和云原生技术生态,讲解云原生架构的核心产品 微服务与服务网格:深入分析微服务架构模式和服务网格模式,包括与该架构模式有关的关注点,如服务治理、可观测性、分布式事务等内容 单元化架构:数字经济时代将打破企业IT系统的组织边界,在未来形成全面数字化与全面互联化,要满足安全、性能、并发等质量属性的要求,需要建立单元化架构 收益: 理解什么是云原生 理解什么是新形态的数字原生架构 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 |